婷阅读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大宋:我武大郎,开局玩死西门庆 > 第92章 最后的风光

第92章 最后的风光(第1/2页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    换衣又叫更衣,就是换上专门的寿衣——最后一身衣服。

    换衣前,要给将死之人洗擦身子,老话说这是让其干干净净走,寓意一生清白,没有污点,到了阴间好交代。

    这个活,有专门人来干。

    就是“收尸婆”。

    在当时,收尸婆是人们既讨厌,又离不开的人物。

    俗话说得好:有的人家三辈子不娶媳妇,但没有一家不死人的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收尸婆,谁家都需要。

    早晚而已。

    由于收尸婆经常与尸体打交道,大部分人认为收尸婆身上有邪气,不吉利。

    身上还脏。

    所以,很多人平时见了收尸婆躲得远远的。

    特别是结婚办红事的人,更不许收尸婆踏进家门,怕冲了喜气,带来灾祸。

    但人们又不敢得罪收尸婆。

    如果家里死了人,收尸婆故意不去给死亡换衣服,也是麻烦事。

    收尸婆是个四十多岁的寡妇。

    人称王寡妇。

    平时大门不出,二门不到。

    只有死人的时候,才会换上一身干净衣服,来到亡者家中。

    有人端来一盆清水。

    王寡妇先是口中念念有词。

    然后,接过新毛巾,在水中湿了,又拧干多余的水,开始给西门庆擦身子。

    擦完了,寿衣还没有到。

    谁家也不会给26岁的人,提前准备寿衣。

    事出突然,有家人拿着银子去棺材铺定制寿衣。

    借着这个空档,王寡妇从包袱里拿出一个倒三角形的枕头,垫在西门庆头下。

    民间俗称此枕为“鸡鸣枕”,亦称“鸡寝枕”。

    王寡妇嘴里唱着:

    “亡人头上一只鸡,光会打鸣不会飞,亡人若要迷了路,鸡叫一声自不迷。”

    唱得还不算难听。

    但是有点渗人。

    这时,寿衣到了。

    西门庆个子不小,王寡妇自己弄不动,断舍离帮忙,才穿好了寿衣。

    因为倒头前没有换床,在别处断气,灵魂留在院子里。

    接下来就要“引魂”。

    就是让灵魂归附移到穿好寿衣的尸体中。

    人有三魂。

    人死后一魂驻守尸骨,一魂投胎转世,一魂奔赴黄泉。

    所谓“三魂出窍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引魂也称“托魂”“领殃”。

    王寡妇将一条白布从房间梁上穿过。

    为灵魂外出搭桥。

    又抱来一只公鸡。

    在死者倒头的床上拖几下。

    再将公鸡腿上拴上绳子,让公鸡扑腾,通过梁上,从里间拖到外间。

    之后,公鸡完成了它的使命。

    接下来就要被宰杀,用以祭奠。

    做完这些,王寡妇掀开盖在西门庆脸上的草纸,伸手将睁着的眼合上。

    “口琀用什么?”

    古人死后,在口中含放物品,称为口琀。

    民间俗称为饭含。

    把谷、贝类放入死者口里叫饭;

    把珠、玉类放在死者口里叫含。

    根据《周礼》一书的记载,称“大丧共饭玉,含玉”。

    汉代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也提到:“琀,送死口中玉也。”

    其实这种在嘴巴里含东西在下葬的方式,含在嘴巴里面的东西,也叫做压舌。

    古人根据身份的不同,这压舌也分为,含玉、含壁、含珠、含瑁、含米、含贝、含铜钱、含食物等。

    可见这东西在历史上人们心中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我们熟知的民国军阀孙殿英,在盗挖了慈禧墓后,用刺刀将慈禧嘴里含的一颗价值1.8亿的夜明珠撬出。

    口琀的作用,其一是说就为压住舌头,让死了的人到阴曹地府不要话太多,毕竟祸从口出灾祸,所以便把他舌头压住;

    其二是不想让死去的人当个饿死鬼。

    古人认为去黄泉的路途遥远,压舌了可能便不会感觉到饿,于是压舌又叫“饭含”,顾名思义就是将口含之物当饭;

    还有一种说法是人在去世前,多因呼吸困难而张大嘴巴,因而在过世时还张着嘴。

    民间认为这是他(她)想得到什么,比如食物、钱等,于是往嘴中含些东西让他安心走好。

    “放一块玉吧,老爷生前喜欢玉器。”

    “不行,珠玉容易招贼,到时候。老爷可能被……”

    经过断舍离和吴月娘商量,打算就用最普通的口琀——三个铜钱。

    不是小气,确实是为了安全,不想被盗墓贼觊觎。

    王寡妇接过三个铜钱,用五彩线穿了,放进西门庆口中。

    接下来,王寡妇拿过一个打狗棒和一个打狗饼子,分别放在西门庆的双手中。

  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