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♂浏♂览♂器♂搜索.{\一♂六♂八♂看♂书\}:可以快速找到你看的文一、七绝圣手家境贫
在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,谁敢向万岁爷看起,那就离抄家灭门不远了。Ψ一&六&八&看&书&Ψ但是在盛唐时期,却有这么一位文士,官不过副县级待遇,却被堂而皇之的称为“天子”而安然无恙,就能想到他是多么与众不同了。这就是后人称之为“七绝圣手”、“诗家天子”的王昌龄。
王昌龄最擅长的是七言绝句诗,也就是每句七个字的四句诗,明代的大史学家、评论家王世贞评价说王昌龄的绝句与李白想比还要强一些,两位都是神一级的作品。也有人评价他的七绝应该是唐朝的第一,说“七绝第一,其王龙标乎?”顶着南宋豪放派诗人、词人、诗论家几顶桂冠的刘克庄在《后村诗话新集》卷三中说过:“史称其(昌龄)诗句密而思清,唐人《琉璃堂图》以昌龄为诗天子,其尊之如此。”王昌龄的诗家天子就是这么来的。
不过也有考证,在那个时代,哪怕像李白那样叫“仙人”都行,毕竟跟皇帝不直接冲突嘛,你做你的仙,我称我的帝,但是不可能称天子的,刘克庄对王昌龄“诗家天子”的评价应该是“诗家夫子”的讹传。因为王昌龄在担任江宁丞的时候,住所被称之为“琉璃堂”,他曾经在这里给别人讲解诗文,这种“身为人师”的经历,是可以被尊称为“夫子”的,也并不犯忌,就像李白写诗给孟浩然就有“我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”的句子。
即便“诗家天子”有所讹传,可是“七绝圣手”的称号却是实至名归。
一是数量多。王昌龄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卷,共210首左右,七绝就有70多首,占了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。在整个盛唐期间,七绝诗歌四百七十二首,其中王昌龄70多首,占了全部盛唐作品的六分之一。
二是影响大。初唐七绝只有七十七首,到了中晚唐,七绝的数量仅次于五律,成为了主流。王昌龄、李白这两位七绝大家,使七绝逐步发展成熟,成为后期诗歌领域流行的体裁。后人也评价,王昌龄建立了七绝的法度,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。《围炉诗话》是如此评价的:王昌龄七绝,如八股之王济之也。起承转合之法,自此而定,是为唐体,后人无不宗之。
三是质量高。王昌龄200首的诗歌作品不是特别多,但是整体质量水平高,很多名句千古流传,尤其是七绝诗,几乎首首经典。可以说,王昌龄是发布爆款文比率最高的公众号。众多的名句可以例证: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;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;忆君遥在潇湘月,愁听清猿梦里长;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;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;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;骝马新跨白玉鞍,战罢沙场月色寒;缭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;玉颜不及寒鸦色,犹带昭阳日影来;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旧别情;前军夜战洮河北,巳报生擒吐谷浑;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;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两乡;高楼送客不能醉,寂寂寒江明月心……
王昌龄还是一个诗歌艺术的理论家。众多的诗词爱好者,都知道古典诗词的“意境”理论,这是清末的国学大家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,他所著的《人间词话》通篇都在阐述这一学说。但是少有人知的是,“意境”理论最早是由王昌龄提出来的,后来经过历代诗人的继承和发展,到了王国维这里,诞生了这位集大成者。
王昌龄生于武则天称帝的圣历元年(公元698年),这点毫无争议。但是关于他的籍贯,却有三种说法。
一种说他生在江宁,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下辖区。那么他应属琅琊王氏,发源在西汉时期的琅琊临沂(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),发展于曹魏西晋,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,史称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,由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,这才到了江宁。一种说他出生在山西太原,那他应属太原王氏。还有一种说他生在京兆(长安),那么他应属京兆王氏。
无论是哪一个王氏,有一点大家公认,他是名门望族之后。
不过,曾经烈火烹油的家族,传到王昌龄这一代算是彻底破败下来。王勃、杜甫等人,都有一个为官做宰的祖父或父亲在史书留名,王昌龄在史书一出场,就是一个草根。
早年的王昌龄,家势已经式微,他在故乡耕读,并没有王维早年那种“相逢意气为君饮,系马高楼垂柳边”的豪奢之气。同时,他也觉得,做一个寻章摘句的书虫,未必就对家国有益,所以他才有心投笔从戎,漫游边塞寻求机会。全唐文收录他的《上李侍郎书》中,他吐露心声,追忆了自己的家境,抒发为国报效的豪情(持衡取士,专在文墨,固未尽矣……昌龄久于贫贱,是以多知危苦之事。天下固有长吟悲歌,无所投足,天工或阙,何借补之?苟有人焉,有国焉,昌龄请攘袂先驱,为国士用)。
二、漫游边塞谱新声
王昌龄在22岁的时候,赶赴嵩山